在看「心中的小星星」這部片子之前,恰巧聽到一個已經為人母的客人說到她的小女兒,目前就讀小一,幾次考試下來都是班上最後一名,對上學十分恐懼。有一回她對小女兒說故事,說到人死後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,小女兒竟認真的回應,說希望自己也能夠快點死掉,變成天上的星星,那就不用再上學了…。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我,很震驚,也很著急,似乎就要看見一個孩子找不到成長的路,遺落了童年的快樂,而幫不上任何忙。幾天後看了這部電影,像是給了解藥一樣,我想或許這部電影能夠給予很多家長、大人,與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教育本質的機會吧!
春風化雨類型的電影也看過不少,這部印度片,比較與眾不同的是,片中的問題學生,小學三年級留級的伊翔,在懶惰、不認真,調皮搗蛋的外表下,其實是一個有「讀寫障礙」的孩子。什麼是讀寫障礙?像是:無法分辨P與g,無法分辨b與d,所以伊翔的考試成績與作業永遠是滿江紅,甚至對於大小與遠近距離也沒有概念,所以伊翔總是會不小心一腳踩進積水的坑洞裡,弄髒了鞋襪,像是故意闖禍那樣。
咒罵與否定的摧殘 看著電影裡的伊翔不停地犯同樣的錯,這些大人眼裡的錯,茫然的他被責備到手足無措,像是懲罰一樣被丟進寄宿學校,直至他毫無自信,完全封閉自己。我突然覺得人其實是很殘酷的,自以為是的,盲目的。片中有一段老師與伊翔父親你來我往、激辯著什麼是「關心」的對話,說到在所羅門群島,伐樹的工具不是斧頭,而是咒罵的言語,一群族人對著一棵樹怒罵,不消幾日,樹就孤獨的死了。這個橋段,讓我驚心,不由自主地啜泣起來,回想自己也曾經這樣對待過一個人,把咒罵與否定當成一種教導的方式,而再回首時,早已經錯過了她的內心世界不知多少年。 片中飾演啟蒙伊翔的美術老師阿米爾罕,也是該片的導演、製片與編劇,而首度執導的他也是印度極負盛名的演員,在這裡就不討論他有多帥了。曾跟伊翔有過一樣童年的他,觀察到伊翔的問題是先天性的障礙,並非不認真,最後他獨排眾議,堅持因材施教,建議校方給予伊翔「口試」的機會,而非以筆試成績作結;另一方面,伊翔富有繪畫天份,不應被歸類為智障學生。老師眼神裡的理解與溫柔,為伊翔開了一扇窗,讓他重拾起畫筆,在繪畫的天地裡,找到自己,肯定自己。電影裡對於這段過程,與呼應伊翔關於讀寫障礙的行為模式,有十分細膩且具有邏輯的描寫,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之一,不把「愛的教育」神話,不是無病呻吟式的感情,而是透過理性的瞭解,產生的真誠關懷與實際行動,讓「愛」不虛無、不空洞。 藝術治療的可能 美術老師運用繪畫的方式教導伊翔識字,並為了讓伊翔走出封閉的世界,讓其他師長與同儕真正理解伊翔,用心籌辦了一個動員全校師生的假日繪畫比賽。原本只想敷衍一下的其他老師,在這短暫的過程裡,感受到了藝術的奧妙,竟開懷地作起畫來;不同年級的學生們,席地而坐,恣意地揮灑畫筆,用繽紛色彩豐富了這個假日。電影裡出現千百人一同作畫的盛況畫面,鏡頭帶到每個人專注的眼神,充滿自信的笑容,讓我的內心激動澎湃了起來,原本對於現實生活裡某些已然絕望的結果,竟冒出了一些希望的芽,看見了被「愛」推開的門窗,陽光逐漸驅走陰霾,遠遠的地方,似乎有什麼正在等著我。 電影裡,伊翔與美術老師的畫作雙雙獲得冠軍(很美的兩幅畫,可惜在網路上找不到),作為這部片子完美的結局。伊翔經過了這一段愛的洗禮,替他量身而做的啟蒙過程,蛻變成一個健康又自信的孩子,他找回了開朗的笑容。說到這裡,要為飾演伊翔的小男孩用力喝采,他很成功地演出了從毫無自信到自我肯定的心路歷程,眼神與氣質上的轉變,是那麼真實地呈現,也是這部片子能收服觀眾心的主因之一。 還原教育的態度,啟發教育的方法 特殊教育不等於啟智教育,即使是啟智學生,同樣享有平等教育資源的權利,是這部片子努力想傳達的觀念。在我們為第一名學生鼓掌的同時,是否看見了被屏除在正規教育外的孩子?真正需要更多教導的孩子!片中美術老師對教育的熱情態度,鼓舞了戲裡的師長,與戲外的我們,同時也啟發了觀眾關於教育的方法與原點,教育不應該只是為了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而已…。 雲想也誠懇地推薦給您!(如果硬是要說說本片的缺點,我唯一不喜歡的是美術老師以歌舞片型式出場的段落,過於誇張俗氣,但這又是印度寶萊塢電影的特色,有國情傳統因素在裡頭,我就不多置評了。)
|
- Mar 29 Sun 2009 17:24
「心中的小星星」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