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運地拿到丹尼爾同事給的兩張女性影展的票,而影展已經接近尾聲,最近又好忙碌,只好憑片名與感覺隨機選了一部片子來看。兌換票券時,突然發現自己不確定「踽」怎麼唸?只好低聲的說:「我要看什麼什麼巴黎的這部片。」現在知道了,來個每日一字,踽ㄐㄩˇ,三聲ㄐㄩˇ,踽踽,獨行的樣子。
《踽踽巴黎》The Walking Man是法國片,是2008年女性影展,新銳導演Aurelia Georges的第一部作品,她根據俄裔流亡作家Vladimir Splepian生平改編的電影,記錄這位不肯妥協,堅持忠於自己靈魂的作家潦倒的一生。
飾演主角(哈利)的演員不知道是誰?但可以肯定的是,除了他,沒有人可以演得更好了。沉靜,神經質,還有些自視甚高的眼神與踽踽獨行的樣子,很貼切的傳達出流亡作家,詩人般的形象,與他所厭惡的「腦滿腸肥」的人,形成強烈對比。
電影場景圍繞在巴黎街頭、咖啡館、哈利的住所,與他攝影師朋友的家,而哈利不是在寫作,就是在巴黎街頭漫步,有時冷眼看著身旁的人,偶有與人交會,觸及心靈的談話,這樣看似簡單的人生,卻深刻描寫出靈魂的狀態與自由的企求。
82分鐘片長,闡述哈利在法國時期二十多年的生涯,從一個專門編譯俄、法文的公司職員;到成為震驚世人之作「狗娘養的」一書的作家;到賣掉宅第,委身旅店十年,以教授俄文糊口;到付不出住宿費,提著簡單行囊,到處借住,踽踽獨行在巴黎街頭流浪著。甚至,他的攝影師好友撇見哈利佝僂的身軀,側躺在公園草地上時,眼神形同陌路。

忠於靈魂需要身體像苦行僧般的過生活嗎?還是更等而下之的流浪?或是必須讓身體領受更大苦楚,以換得靈魂的自由。
哈利後期的生活僅剩下鎮日寫作與漫步街頭。一個供給哈利住宿的學生,讀了哈利的文章,對哈利說:「讓我想到尼采」。哈利流露出許久不曾有的,被瞭解的一抹微笑。這幕很讓我動容。
看完電影,我噓了一口長長的氣,因為電影以主角(哈利)像遊民似的倒臥在人來車往的巴黎街頭作結,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編,我沒法質問導演為什麼要給這樣悲傷的結局,因為真實的人生情節其實相去不遠吧!我覺得有些悲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