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陪小朋友歡欣過暑假,我們安排了一次家庭旅遊。因為我懷孕的關係,沒辦法選擇上山下海的景點,也不能舟車勞頓,研議了一個月,地點一改再改,最後敲定路程不遠的苗栗「苑裡」,而非一般人首選的「南庄」山區。
苑裡在民國二十多年時,曾是台灣帽蓆產業最大產值的地方,也是台灣外銷五大產業的第三名,僅次於糖和米。在苑裡帽蓆產業的黃金時期,薪資水準很高,當時家中只要有婦女從事帽蓆編織,就可以維持一家生計,因此流傳著「不重生男重生女」的歌謠。 苑裡婦,一何工,不事桑蠶廢女紅,
不過,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,帽蓆產業在民國六十年後就末落了,苑裡農會為了紀念這個產業在苑裡的文化影響,於是把一個穀糧倉改建成「藺草文化館」,因為當時用來編織帽蓆的農作物就是藺草。
藺草因為纖維非常柔軟,韌性與吸水性強,不易斷裂,又有著芬芳草香,因此成為編織的最佳材料。藺草不像一般的草是圓型的,而是三角型喔,很好辨認。可以用針撕成更細,這個過程叫「析草」,以利編織出來的成品更為柔軟細膩。
藺草文化館裡主要是收集與展示許多藺草編織的相關文物,但腹地其實很小,走馬看花大約五分鐘可以瀏覽完畢。我們則是有請館內專業人員導覽,大約20~30分鐘,每人費用30元。事前預約,館方會安排目前碩果僅存的幾位藺草編織高手來現場示範喔!剛開始,我們看到編織阿姨來到現場表演,好興奮,不過,不一會兒,規律又無聲的編織過程,讓我們大家都在心裡暗暗想著,只為我們一家人表演的阿姨好認真,如果我們走了,她就沒了觀眾,該如何是好?因此,我們很捧場地看了好久,見證了編織阿姨鄭愛子的手藝,似乎也在短暫的時間裡,體會了帽蓆產業幾十年的興衰。所幸,榮景之後,還有這麼一個文化館,默默地為苑裡那幾十年的光陰寫下輝煌記錄。
雲想註腳:
|
- Jul 25 Sat 2009 17:06
苗栗苑裡「藺草文化館」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