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,幫婆婆過完六十大壽回到台北的晚上,看到雲想齋部落格的留言板上,有一篇怪怪的留言,署名四川成都客雜誌社的編輯,向我邀稿,關於台灣漂鳥營體驗的文章。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,網路無國界,一介凡夫俗子的我,透過網路,竟能讓千里之遙的人看見我寫的記錄,進而有更深一層的互動,這是我在部落格開始之初未曾料想到的。(然而,回想數年前網路文章興起之際,不諱言的,我是有些排斥,憂慮著劣幣逐良幣的效應將會使文學走向退步,甚至還與丹尼爾有過一翻唇槍舌戰,關於這件事,有適當機會再發表拙見囉!)丹尼爾擔心事有蹊蹺,不贊成我回覆,而我,因為留言者誠摯的言詞心生好感,當下還是決定相信對方的善意並正面回應。 該雜誌三月號的主題是「半農半X」(這算是個時興的專有名詞,源自日本),而台灣新農業運動之一的漂鳥營也有相同的精神,成為該期雜誌附屬話題之一。選上我的原因是,因為我參加過漂鳥營一日體驗活動,但這點其實讓我很心虛,比起其他資深的漂鳥營學員,我可能連菜鳥都稱不上。然而,在雙方積極密切的mail互動下,很快地就敲定了文章主題與交稿事宜,我的稿子也順利地在成都客雜誌三月號上刊出。
第一次賺到人民幣(雖然還未收到)的感覺不賴,但稿酬與花費時間的對價關係不成正比,我把它當成生活上一支美好小插曲記錄下來,畢竟這應該是我絕無僅有,唯一一次當成都客的經驗。
附上當初交稿的文章,頗長,有興趣的話請參考: 在心田種下一顆耕耘的種子 如果不是因為參與過臺灣農委會舉辦的「漂鳥營」一日農夫體驗,我對於農夫的印象應該還停留在駝著背,揹著農藥噴灑器,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身影,以及新聞裡關於農夫吸入過量農藥中毒而死亡的報導;或是,面臨產量供過於求的蔬果,因為價格慘跌,農民只得丟棄、任其腐爛也無法出售的困境。永遠只能在食物鏈最下層的農夫,究竟為什麼要選擇當農夫? 這樣的疑惑,在2008年十二月下旬,以部落客身份受邀參加「漂鳥營」一日農夫體驗活動後,終於改觀。此行的目的是,臺灣農委會希望藉著部落客在網路上的力量,一則為臺灣農業發聲,一則為實行兩年多來,已逐漸開花結果的漂鳥計劃作見證與宣傳,附加價值是,行銷臺灣優質的農產品。 這個溫室草莓園有點特別,一般的草莓都種在地上,謝浩誠改良後的種法是架高起來,不僅讓草莓的栽種密度更高,日照更平均,整個環境也更乾淨舒適。園裡有一台很先進的機器,斥資百萬元以上,運用「滴灌」法來澆水與施肥,利用機器的控制達到定時定量的標準化,讓部份人工作業在彈指之間完成。我從來沒看過這種高科技的草莓園,農業果然需要年輕生力軍的加入。 第二站是劉又菱佔地數公頃的「大蕓農場」。印象中,北臺灣很少看到這麼大片而平坦的草地,那份奢侈的心曠神怡感,讓我難以忘懷,我想或許就是為了浸淫在大自然的無限美麗裡,用雙手雙足親吻泥土,咀嚼空氣裡品嚐不盡的植物芳香,才能心甘情願忍受當農夫的宿命吧﹖ 已經投入農業十多年的劉又菱與黃大哥夫婦,上過漂鳥營與園丁營課程後,在2008初買下土地蓋了自己的農場。營造業背景的黃大哥,將過去的異業經驗運用在農業上,改良了原本的栽種環境,從育苗、播種、灌溉、施肥、除蟲,都有很多文明科技的方法,真的把農業變smart。像是在戶外田裡用來補捉菜蟲的裝置,利用會揮發出蟲的費洛蒙氣味來抓蟲;栽種一片蟲很喜歡吃的芥菜田,讓其他農作物可以逃過蟲害,而這些芥菜後來還可以曬乾成福菜;溫室裡栽種用的土,先用工作雞來吃掉蟲;植物有機堆肥用的是牧草收割後的雜質較多的部份;牧草不僅可以堆肥,還可以用來製成戶外菜園的擋風牆…。種種方法都是為了讓消費者吃到更健康的有機蔬菜。 黃大哥說,種菜的生活過的很快,一年有十三次收成,即使一次失敗了,損失了,二十幾天後又可以重來。在颱風頻仍的季節,就栽種不怕風害、雨害的作物,他們輕描淡寫地說著關於務農的甘苦,好像這一切不過是生活中本來的面貌。我打從心底佩服,不僅因為他們對農業執著的努力,更為他們積極的人生觀。二十幾天一週期的農作物很快就可以收成,但在栽種之前的試種期竟然長達三到五年之久,幾乎可以比擬高科技產業的研發時程,耐心也是農夫可愛和可貴的特質之一吧! 被農夫悉心、善意對待的土地,終究會回報以結實纍纍。葉片紮實且飽滿的高麗菜,盛起晶瑩的露珠,整齊有序、大顆大顆地站在土壤裡,一片豐收的景象。一日農夫的生活,好像在我心裡種下一顆耕耘土地的種子,鼓舞了我內心深處某種回歸自然的渴望,不管是一畝田,亦或只是一個陽台,重新緊密地聯結起人與農業一種單純又美好的新關係。從謝浩誠與劉又菱夫婦身上,我體會到,人人都可以是農夫,也應該是農夫,需要耕耘的,即使不是有形的土地,還有一片無形的心田。 |
- Apr 08 Wed 2009 23:06
當一回成都客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