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  過年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,幫婆婆過完六十大壽回到台北的晚上,看到雲想齋部落格的留言板上,有一篇怪怪的留言,署名四川成都客雜誌社的編輯,向我邀稿,關於台灣漂鳥營體驗的文章。


 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,網路無國界,一介凡夫俗子的我,透過網路,竟能讓千里之遙的人看見我寫的記錄,進而有更深一層的互動,這是我在部落格開始之初未曾料想到的。(然而,回想數年前網路文章興起之際,不諱言的,我是有些排斥,憂慮著劣幣逐良幣的效應將會使文學走向退步,甚至還與丹尼爾有過一翻唇槍舌戰,關於這件事,有適當機會再發表拙見囉!)丹尼爾擔心事有蹊蹺,不贊成我回覆,而我,因為留言者誠摯的言詞心生好感,當下還是決定相信對方的善意並正面回應。


  該雜誌三月號的主題是「半農半X」(這算是個時興的專有名詞,源自日本),而台灣新農業運動之一的漂鳥營也有相同的精神,成為該期雜誌附屬話題之一。選上我的原因是,因為我參加過漂鳥營一日體驗活動,但這點其實讓我很心虛,比起其他資深的漂鳥營學員,我可能連菜鳥都稱不上。然而,在雙方積極密切的mail互動下,很快地就敲定了文章主題與交稿事宜,我的稿子也順利地在成都客雜誌三月號上刊出。


 


  第一次賺到人民幣(雖然還未收到)的感覺不賴,但稿酬與花費時間的對價關係不成正比,我把它當成生活上一支美好小插曲記錄下來,畢竟這應該是我絕無僅有,唯一一次當成都客的經驗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~The End~


 



<成都客雜誌2009年3月號封面>





<雲想刊登於成都客雜誌上的文章與照片>





<雲想的簡體字是云想>





 


附上當初交稿的文章,頗長,有興趣的話請參考:

在心田種下一顆耕耘的種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9.02.09雲想筆


    如果不是因為參與過臺灣農委會舉辦的「漂鳥營」一日農夫體驗,我對於農夫的印象應該還停留在駝著背,揹著農藥噴灑器,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身影,以及新聞裡關於農夫吸入過量農藥中毒而死亡的報導;或是,面臨產量供過於求的蔬果,因為價格慘跌,農民只得丟棄、任其腐爛也無法出售的困境。永遠只能在食物鏈最下層的農夫,究竟為什麼要選擇當農夫?


    這樣的疑惑,在2008年十二月下旬,以部落客身份受邀參加「漂鳥營」一日農夫體驗活動後,終於改觀。此行的目的是,臺灣農委會希望藉著部落客在網路上的力量,一則為臺灣農業發聲,一則為實行兩年多來,已逐漸開花結果的漂鳥計劃作見證與宣傳,附加價值是,行銷臺灣優質的農產品。

  漂鳥計畫分為「漂鳥營隊」、「漂鳥築巢」等階段進行,可以利用專屬的網路平台:漂鳥網報名參加。許多青年學員在這個計畫的幫助下,成功地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農場,像是:夢想種出夏天的草莓的謝浩誠;從都市貴婦變農婦的劉又菱。參加「漂鳥營」一日農夫體驗活動的我,實地走訪了他們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農場,除了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,也親自享受了一日農夫生活,在新奇有趣的體驗活動之後,我幻想的思考著自己變成農夫的可能性?從精品店老闆娘變成「半農半商」的玫瑰花田的主人?嗯,似乎會是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…
   
戴上斗笠,穿上雨鞋,我的一日農夫體驗,上工囉!

   
第一站來到「卉亨草莓園」,主人謝浩誠從一個HP的電腦工程師變身成一個草莓園的主人,開玩笑的理由是,因為他太愛吃草莓了;嚴肅的理由是,長期披星戴月的生活,讓健康亮起了紅燈,於是他毅然放棄明星科技產業的高薪,從參加「漂鳥營」開始了他圓夢草莓園的第一步。


         這個溫室草莓園有點特別,一般的草莓都種在地上,謝浩誠改良後的種法是架高起來,不僅讓草莓的栽種密度更高,日照更平均,整個環境也更乾淨舒適。園裡有一台很先進的機器,斥資百萬元以上,運用「滴灌」法來澆水與施肥,利用機器的控制達到定時定量的標準化,讓部份人工作業在彈指之間完成。我從來沒看過這種高科技的草莓園,農業果然需要年輕生力軍的加入。
  
  那麼當一個現代農夫不是太輕鬆了嗎?實際上,機器不能代勞的事情還很多,例如:育苗、除草、除蟲等等。像是為了不讓匍匐蔓與老葉吸走過多的養份,每天
都必須人工剪除。當我也低著頭,全神貫注在這群綠色寶貝上,成為草莓園丁,近距離看著植物與昆蟲,撫觸著葉片,我突然有一種感動,在我未曾仔細欣賞的大自然裡,動植物的生生不息原來一直在延續。本來是碰到泥土就怕髒,蚱蜢、螳螂傻傻分不清楚的我,有一點懂得了謝浩誠的選擇。

  有人問他,你現在快樂嗎?他眼睛裡閃耀著光芒,毫不猶豫的回答:快樂。種出第一顆草莓的成就感與喜悅,支持著他一路前進,他說未來想努力種出夏天的草莓,迎著陽光的面容微笑卻堅定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站是劉又菱佔地數公頃的「大蕓農場」。印象中,北臺灣很少看到這麼大片而平坦的草地,那份奢侈的心曠神怡感,讓我難以忘懷,我想或許就是為了浸淫在大自然的無限美麗裡,用雙手雙足親吻泥土,咀嚼空氣裡品嚐不盡的植物芳香,才能心甘情願忍受當農夫的宿命吧﹖


  已經投入農業十多年的劉又菱與黃大哥夫婦,上過漂鳥營與園丁營課程後,在2008初買下土地蓋了自己的農場。營造業背景的黃大哥,將過去的異業經驗運用在農業上,改良了原本的栽種環境,從育苗、播種、灌溉、施肥、除蟲,都有很多文明科技的方法,真的把農業變smart。像是在戶外田裡用來補捉菜蟲的裝置,利用會揮發出蟲的費洛蒙氣味來抓蟲;栽種一片蟲很喜歡吃的芥菜田,讓其他農作物可以逃過蟲害,而這些芥菜後來還可以曬乾成福菜;溫室裡栽種用的土,先用工作雞來吃掉蟲;植物有機堆肥用的是牧草收割後的雜質較多的部份;牧草不僅可以堆肥,還可以用來製成戶外菜園的擋風牆…。種種方法都是為了讓消費者吃到更健康的有機蔬菜。


    黃大哥說,種菜的生活過的很快,一年有十三次收成,即使一次失敗了,損失了,二十幾天後又可以重來。在颱風頻仍的季節,就栽種不怕風害、雨害的作物,他們輕描淡寫地說著關於務農的甘苦,好像這一切不過是生活中本來的面貌。我打從心底佩服,不僅因為他們對農業執著的努力,更為他們積極的人生觀。二十幾天一週期的農作物很快就可以收成,但在栽種之前的試種期竟然長達三到五年之久,幾乎可以比擬高科技產業的研發時程,耐心也是農夫可愛和可貴的特質之一吧!


 


    被農夫悉心、善意對待的土地,終究會回報以結實纍纍。葉片紮實且飽滿的高麗菜,盛起晶瑩的露珠,整齊有序、大顆大顆地站在土壤裡,一片豐收的景象。一日農夫的生活,好像在我心裡種下一顆耕耘土地的種子,鼓舞了我內心深處某種回歸自然的渴望,不管是一畝田,亦或只是一個陽台,重新緊密地聯結起人與農業一種單純又美好的新關係。從謝浩誠與劉又菱夫婦身上,我體會到,人人都可以是農夫,也應該是農夫,需要耕耘的,即使不是有形的土地,還有一片無形的心田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雲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